关于“SSD数据7天丢失”的真相

网络安全 2025-03-15 06:18www.168986.cn网络安全知识

上周,关于“SSD在不通电状态下7天便会丢失数据”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新闻中提到的“希捷工程师”、“大量数据证明”、“断电7天就会丢失数据”等字眼所吓到,导致对SSD的安全性产生了疑虑。这个传闻并非如报道所说,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向来以严谨著称的AnandTech网站对此事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发表了辟谣文章。作为早期SSD用户,我对这篇辟谣文章深有同感,并想与大家分享其中的要点及我的一些看法。

与一些网站报道的不同,AnandTech指出那份引起争议的报告并非出自希捷公司,而是以JEDEC(固态技术协会)官方资料的名义发布的。报告作者Alvin Cox虽在希捷任职,但他是以SSD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发表此篇报告。这份报告旨在对所有储存厂商提出告诫,而非针对某一特定厂商。

在解释数据丢失的真相之前,AnandTech认为有必要先介绍一下SSD生产商是如何定义SSD可靠性的。SSD需要保证其使用容量、满足UBER(每bit读取操作的数据错误数量)的标准,并在掉电情况下保持数据一段时间。这三条标准是基于SSD的最大写入寿命来衡量的。值得注意的是,家用SSD的断电数据保存时限是在30摄氏度下保存一年,这已经高于一般家庭环境的年均室内温度。

温度对SSD的数据保存有着重要影响。操作温度(即通电时的温度)对SSD的数据寿命有正面影响,而保存温度(断电时的温度)则对数据寿命有负面影响。被传得沸沸扬扬的“SSD数据只能存放一周”的说法,其实是在极端情况下(存放温度高达55度)才会出现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实验室以外的地方几乎不可能发生。

SSD的存储原理是基于半导体晶格中的电子数目。当SSD被加电写入数据时,晶格被充电,内部充满电子。而读取数据的原理则是通过低压电信号检测晶格中是否存在电子。当SSD断电时,晶格变为绝缘体并封住其中的电子。但高温会导致电子的布朗运动变得剧烈,从而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相反,在通电状态下,适度的温度上升可以增强硅的导电性,从而提高SSD的数据保存能力。

用户完全无需担心在典型使用状况下家用SSD的数据寿命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仿真测试证明,即使是一般的家用MLC SSD,也至少可以安全地用上10年之久。现有的SSD还具备出错数据校验纠错能力和对电压发生偏移的晶格进行强制读取的能力,这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SSD的数据保存原理及可靠性问题,消除大家的疑虑。关于SSD制程问题的探讨与解析

近期出现的行业报告引起了一片哗然,不过其中鲜有提及SSD的制程问题。尽管有如AnandTech的专业机构进行了辟谣,但仍有许多人关注SSD的制程问题,尤其是那些正在使用闪存芯片的用户们。随着制程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闪存芯片已经发展到了19nm和16nm的制程阶段。在这一阶段,每个晶格小到只能容纳不到20个电子,理论上确实存在因高温而导致数据出错的风险。各大闪存巨头正积极引入创新的3D V-NAND技术以应对这一挑战。这一技术将晶格从传统的平面结构转变为立体结构,极大地扩大了每个晶格的容积,有效减轻了电子穿隧效应对数据安全的影响。三星已经成功应用这项技术,而Intel和镁光也已公布了量产计划。这一变革无疑为SSD用户带来了更为可靠的数据保障。

对于此事,最初某些媒体断章取义、大肆渲染的做法,笔者不禁要提出质疑。媒体应当秉持公正、权威的态度进行报道,而非为了追求点击量而制造恐慌情绪。特别是科技媒体,更应展现专业素养,避免参与这种无营养的炒作行为。在此,我们也应感谢AnandTech的权威辟谣,让SSD用户不再为数据安全担忧。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期待更加真实、准确的行业报道。呼吁广大媒体和公众理性看待行业变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态度,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未来的报道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客观地反映行业动态,为广大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