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次北伐,为何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呢?
在巍峨壮丽的大明王朝,皇位传承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的丛林时代。强悍的军事实力和逆天的运气助力某位帝王推翻前朝,自立为皇。他凭借马上的天下,震慑潜在敌人,为大明王朝开辟了一片生存空间。
这位帝王,人们称之为朱棣。他五次征讨漠北,声势浩大,每一次出征都彰显了大明的国威。朱棣的战绩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辉煌。尽管前三次北伐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后两次却无功而返。这并非朱棣缺乏勇气或决心,而是对手实在难以被彻底消灭。每过三五年,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总能恢复元气,继续对大明边境发动攻击。
朱棣的五次北征,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财政的考验。他在永乐八年首次北征,那时大明王朝才建立40年。朱元璋时代积攒的财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消耗殆尽。当时,朱棣决定远征漠北时,一些忠诚的大臣如方宾和夏元吉站出来反对。但朱棣的决心坚定,他怎么可能听从劝告呢?于是,他将这些反对的大臣关起来,继续寻找出征的办法。
朱棣设法凑足了军费,除了加重税负,他还发行了大量,称为“大明宝钞”。这些的贬值速度惊人,到了朱棣时代,曾经宝贵的大明宝钞只够买几斤大米。到了朱棣第五次北征时,民间甚至因为大明宝钞的贬值而关门闭市,无人愿意出售一粒米。
朱棣去世之后,后续的皇帝如仁宗、宣宗都没有再选择远征漠北。他们充其量只是在长城附近进行防守,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财政的压力和货币混乱。他们选择休养生息,专注于发展内政,改善百姓生活。从这个角度看,朱棣的多次远征或许可以视为一种教训。
尽管朱棣对外展示了他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决心,但他的五次北征也暴露了大明王朝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的不足。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耗尽了国家的财富,还导致了货币的混乱。朱棣的决策在后世被美化,但真实的战争胜负并不理想。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战争不仅仅是勇气和决心的较量,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