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图强的主人公是谁他忍辱负沉毕竟十年后兴
探索历史的长河,我们发现一位以发愤图强精神铸就辉煌传奇的主人公——勾践。他是越国的国王,怀揣着振兴国家的伟大梦想,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激励人心的篇章。今天,让我们跟随这位主人公的脚步,探寻发愤图强的真谛。
勾践,原名干鸠浅,是越国的王者,也是夏朝启国君王的后裔。在公元前496年,他登上了王位。命运对他并不眷顾,三年后的一场战争使他败给了吴国。他被迫向吴国投降,被软禁了三年之久。这段经历使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振兴国家。于是,他开始了发奋图强的历程。
在吴王参与黄池之会时,勾践抓住了机遇,一举击败吴军。此后,他继续进攻吴国,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夫差无奈自杀。勾践随后聚集齐、宋、鲁等诸侯国,将国都迁至琅琊,成为战国时代的最后一个霸主。
那么,发愤图强究竟是何道理呢?在勾践恢复越国的那段艰难岁月中,这一典故得以诞生。最早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曾经因吴王的压迫而陷入绝境,面临生死抉择。他的谋臣文种劝他通过行贿吴国大臣伯嚭来寻求一线生机。最终,伯嚭帮助文种见到了吴王,为越国的投降争取了机会。
为了赢得吴王的信任,勾践带着妻儿来到吴国,三年间一直侍奉吴王,放牛牧羊。回到越国后,勾践开始发愤图强。他深知作为一个君主所遭受的耻辱,因此在房中挂了一枚苦胆,每天早晨尝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耻辱。晚上则枕着武器,睡在草席上。
十年间,勾践与农民一同劳作,文种治理政治,范蠡掌管军事。他的亲民行为逐渐赢得了越国人民的心,使越国的国力逐渐恢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发愤图强是指通过艰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勾践的故事激励了无数的人。他像完璧归赵的赵王一样,虽然身为君主,却能屈能伸。正是这种精神让越国经过十年的努力,恢复了强盛的国力。勾践的发愤图强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永恒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