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乐舞是怎么来的
朝鲜民族自古以来便以歌舞著称,不论是在庆祝节日还是在家庭聚会时,总能见到男女老少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翩起舞的场景。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脚下,居住着一群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的朝鲜族人民。他们的舞蹈,如农乐舞,便是在田间劳作与生活中孕育出的民间艺术瑰宝。
农乐舞,这个融合了音乐、舞蹈、演唱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古朝鲜时代的祭天仪式。原始的农乐舞在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已初具雏形,随着农耕时期水田劳动的发展,农乐舞逐渐丰富完善,成为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
从古代到现代,农乐舞一直是农民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欢快的鼓乐声中,人们即兴起舞,用舞蹈荡涤劳动的疲劳。这种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另一种则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
每当这样的庆典时刻,各个村寨的农乐舞舞队便会浩荡而出,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前,由“令旗”和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担任总指挥的男子,他在队首敲打“小锣”。再后面是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紧接着是各种乔装人物,他们共同组成了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是准备表演各种舞蹈的演员队伍,如《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等。他们模仿生产动作,如雀步、骑马射箭等,甚至农乐舞中的特殊技巧——转动系有飘带的象帽,据说也是由时代的活动演变而来。
这个盛大的舞蹈队伍,不仅展示了朝鲜族人民的舞蹈才华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更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农乐舞,这一源于田间地头的艺术形式,如今已成为朝鲜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传递着他们的欢乐、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