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回应质疑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后反响复杂,围绕内容与口碑的争议不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节目组以及官方采取了多种回应方式,其中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节目组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定位。在延续美食主题的第三季尝试拓展文化表达的维度,新增了“器具”、“食养”等主题,并且深入饮食的历史渊源。总导演刘鸿彦表示,面对如今美食纪录片市场的激烈竞争,缺乏创新难以满足观众的期待。这种变革虽然带有冒险性质,但无疑为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节目中的具体争议,节目组采取了较为间接的回应方式。例如,关于“大口黑鲈”与“花鲈”的常识性错误,节目组并未直接承认错误,而是通过公众号发文,称“创新需冒险”,同时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调研。对于删帖与控评的争议,尽管有报道指出节目组在回应质疑时删除了部分言论,并关闭了官方账号的留言功能,但节目组并未对此进行直接回应。
节目组的回应还涉及市场环境与制作背景。相比第一季播出时仅40-50档美食栏目,第三季面临约500档同类节目的竞争。为了脱颖而出,节目组选择了差异化的内容制作,并更换了导演团队和合作公司。新三板企业传视影视首次参与技术支持,为节目注入了新的技术与活力。
尽管官方强调创新意图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但观众反馈却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可节目对文化的深入挖掘,而更多人则认为“食物退居次位”,“故事喧宾夺主”。豆瓣评分从第一季的9.4分骤降至第三季的5.0分,创下了系列最低。
总体来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回应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调整,而非直接回应内容上的不足。尽管这种策略试图重塑节目形象,但在观众心中,“美食内核流失”的失望似乎难以挽回。这也提醒我们,任何创新和变革都需要在尊重节目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