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没
门阀制度,乃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展现。在两晋时期,这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为中国中古历史画下了浓厚的一笔。
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对儒术的崇尚。自那时起,官僚多以经术起家,到了东汉,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局面。曹魏时期的实行,更是让世族地主凭借家世出身就能参与政权,这一制度的萌芽由此开始。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豪强地主势力逐渐形成,他们在东汉政权中享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这些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这些名门大族逐渐崭露头角,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士族制度的盛行并非偶然,它是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来维护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东晋建立后,为了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催生了典型的门阀政治。这种政治格局一直持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在这一时期,士族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他们垄断政权,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崇尚清谈。为了维护这一制度,士族们十分重视编撰家谱,将其作为享有特权的凭证。谱学因此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的工具,用以维持士族特权地位。
这一制度最终走向没落。除了士族自身的腐朽外,皇权的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也是其衰落的推动力量。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旧贵族势力,采用科举制度来提拔寒门之士。这一变革动摇了门阀制度的根基。而唐朝的爆发更是彻底扫荡并结束了这一制度。门阀制度的兴衰历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演变和历史变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权力分配中不断调整、演变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交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变革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