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期十分缺钱,为什么崇祯帝没有抄大臣的
作为历史风云的见证者,明朝末年的帝国皇帝崇祯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朝廷内部,农民起义的烽火连天;关外,后金政权的势力正悄然崛起。今日,让我们一同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探寻这一历史时期的秘密。
众所周知,明朝的覆灭源于多重因素,其中财政危机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某种程度上,明朝可以说是亡于“缺钱”。倘若国库充盈,边关将士的粮饷得以保障,战况或许会有所不同;若有足够的赈灾款项,民间的灾难得以缓解,农民起义的烈火或许可以熄灭于萌芽状态。
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崇祯皇帝屡次向天下征收税银。士族们的冷漠让这一行动无果而终,只得向百姓求助。这不仅未能解决财政危机,反而助长了李自成队伍的气势。崇祯也曾向大臣们寻求经济援助,但效果不佳。最终,崇祯在绝望中自缢于煤山。令人好奇的是,为何崇祯在临死前没有抄大臣们的家?要知道,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轻易地就筹到了大量银两。
崇祯并非不想抄大臣的家,而是受到了重重阻碍。在财政困境之际,首辅薛国观曾向百官借钱以解燃眉之急。一次意外的事件让这一切计划落空。武清侯李国瑞作为皇帝亲属,公开表示自己无力承担借款,甚至将家具器物拿到街头叫卖。这让崇祯大为震怒,剥夺了李国瑞的封爵。李国瑞因受惊吓而死,皇亲国戚人人自危。
恰逢五皇子病危。这些皇亲国戚利用这个机会,收买宦官宫女,在宫中制造谣言,声称孝定太后已化为九莲菩萨,责备崇祯轻视皇室,甚至要将罪责降于皇子身上。不久,五皇子病逝,这让崇祯更加惶恐。为了化解这场危机,崇祯不得不做出让步,封赏李国瑞的儿子为侯,并将收缴的金银全部归还。
而对于薛国观,崇祯怀恨在心。后来,他找到了机会将薛国观抄家赐死。这一事件成为了一个转折点,再也没有人愿意帮助崇祯解决财政问题。大明江山从此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境地。这一历史悲剧的发生,既源于财政危机,也反映了朝廷内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