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立焊摆动手法图解
在电焊的立焊工艺中,摆动手法堪称是控制熔池形态、确保焊缝质量的核心技术。立焊,即焊接方向垂直于水平面的操作,因其受到重力的影响,熔融的金属往往容易流淌,这就需要焊接工人以更为精准的手法来操控摆动了。以下是对立焊摆动手法的细致解读和图解:
一、起弧与初始定位的艺术
焊条的角度是立焊中的首要考虑因素。焊条应与垂直的工件形成80°-90°的夹角,同时稍微向下倾斜10°-20°,以巧妙避免熔池因重力下坠。起弧的位置选择,从焊缝的底部开始,以短弧接触引弧,继而形成熔池,之后便可以开始你的摆动之旅。
二、摆动的基本手法及其多变魅力
立焊摆动遵循“短距离、快频率”的原则。常见的摆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1. 月牙形摆动:如同天上的月牙,焊条左右摆动成月牙形。在焊缝的两侧稍作短暂的停留,这样的摆动方式尤其适用于较宽的焊缝填充层或盖面层,以确保两侧良好熔合,避免咬边现象。
2. 锯齿形摆动:呈现小幅度的左右锯齿形摆动,每侧停留的时间要略长于中间。这种方式适用于中等宽度的焊缝,有助于控制熔池宽度。
3. 三角形摆动:焊条的轨迹如同小三角形。向上运条时速度加快,向下时稍慢。此法在厚板立焊的根部焊道中尤为常见,有助于增强熔深。
4. 神秘的“8”字形摆动:连续划动“8”字,适用于需要均匀热输入的场合,有助于分散热量,降低烧穿的风险。
三、关键操作要点一览
1. 电弧长度:保持短弧(2-3mm),避免熔池失控。
2. 运条速度:向上运条稍快,向下稍慢,利用熔池的自身重力进行平衡。
3. 停顿的艺术:在摆动到两侧时短暂停留,确保边缘完美熔合;在熔池中间快速通过,防止熔池材料堆积。
4. 焊条角度的调整:根部焊道时,焊条角度接近垂直;到了填充层或盖面层,可略微增大倾斜角,便于控制熔宽。
四、缺陷的预防与克服
1. 铁水下淌:电流不宜过大,摆动幅度也不宜过宽,以避免铁水顺重力流淌。
2. 避免咬边:确保两侧停留时间足够,避免电弧过度偏向母材,从而防止咬边。
3. 气孔的预防:保持短弧,避免空气卷入形成气孔。
五、简化的示意图描述
想象一下焊缝垂直向上(↑):
起弧点
→ → (呈现月牙形摆动)
左侧短暂停顿 → 快速穿越中间 → 右侧再停顿
然后重复向上运条的过程。
六、注意事项提醒
1.电流选择:立焊时的电流比平焊低10%-15%。例如使用3.2mm的焊条,平焊时电流为120A,立焊则选择100-110A。
2. 层间清理:每完成一层焊接后,务必彻底清除焊渣。
3. 防护至上:穿戴好防护装备,避免飞溅物和弧光带来的伤害。
若需更直观的图解和说明,建议查阅焊接教材或专业视频教程,并结合实际操作进行练习。对于新手而言,建议在废板上先练习不同的摆动方式,观察熔池的形态,再逐步尝试在实际的焊接操作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