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览和蔡瑁投靠曹操后,为何没得到重用呢?
曹操,这位三国鼎立的霸主,他的大将团队如同繁星般璀璨,其中不少来自历次征战中对手的投降大将。对于这些降将,曹操向来宽容,对其中许多声名不显者,更是给予机会,让他们扶摇直上、大放异彩。其中,有一些降将在投降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在归顺曹操后,如文聘等人,立刻崭露头角,成为曹魏的重要支柱。并非所有降将都能如此幸运。高览与蔡瑁这两位曾在其他势力担任重要角色的将领,在投降曹操后却未能大放异彩。高览,在评书中与颜良、文丑、张郃并称为河北四庭柱。尽管在史料中并未明确提及他的地位,但从他与张郃一同攻打曹操大营的记录来看,他在袁绍军中的位置显然不低。关于他投降后被曹操封为东莱侯的说法,很可能并不准确。张郃投降前的职位是宁国中郎将,两人地位相当,投降后都被封为偏将军。因此推测,高览在袁绍麾下时,地位亦应相当。为何张郃后来能够一路高升,成为五子良将之一,而高览却默默无闻?或许这与他们的能力或出身有关。高览投降后的记载几乎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甚至连在演义中的命运都是被一于马下。蔡瑁的情况也类似。他匹马定荆州,主要依靠的是荆州大族的势力。作为荆州一等一的大族蔡氏的代表人物,他在刘表治下的荆州拥有极高的地位。当曹操南下时,蔡瑁随刘表之子刘琮投降。他的起点比曹操麾下大多数降将都要高。据《襄阳耆旧记》记载,蔡瑁与曹操少年时期便已有交情。为何他在投降后却默默无闻?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曹操更依赖自己平定北方的班底和旧部;二是蔡瑁的文武才能并不突出;三是荆州大部分已在曹操手中,蔡瑁的作用并不显著。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他的能力并未得到曹操的真正认可。曹操知人善任,但高览和蔡瑁虽降前地位不低,降后却未能脱颖而出。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是时代背景的无奈?历史的进程总是由众多因素交织而成,即便是英雄豪杰,也难以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两位将领的故事,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