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大的两个外患去向之谜 他们到底去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与蒙古的交锋与交融一直是重要的历史篇章。对于蒙古,明朝有两种称呼,一种是瓦剌,另一种是鞑靼。那么,鞑靼究竟何去何从呢?让我们一同探寻。
我们得从1368年说起,这一年革命成功,蒙古本部退守塞北。虽然败退,但他们自称大元,认为自己是元朝的继承者。明朝却持不同的看法,它认为元朝已经终结,自己是中国的正统王朝,逃到塞北的元朝只能是“残元”。于是,明朝统治者给这个“残元”起了一个名字——鞑靼。
当时,蒙古高原上主要有两大蒙古部落,一是鞑靼,也就是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及其治下的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另一部落是瓦剌部,即西蒙古。瓦剌部曾有过辉煌的战绩,也先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被传颂。也先死后,瓦剌陷入内斗。到了后来,瓦剌后裔准格尔崛起,与清朝有过长时间的对抗,但最终被清朝消灭。
面对朱元璋的打击,北元败退北方后,明朝将其称为鞑靼。这一称呼并非随意而定,而是有深厚的历史依据。在历史上,蒙古高原曾被多个民族统治过,其中在契丹灭亡到蒙古崛起的年代中,有一个名叫“塔塔尔部”的部落非常强大。明朝经常与塔塔尔部打交道,因翻译问题,将这个民族称为“鞑靼部”。后来,中原王朝就以鞑靼部来代指整个蒙古草原的游牧部落。当北元败退时,明朝就用鞑靼这个词来代指元朝王室及御下的部落。
元朝皇帝北遁后,内部斗争激烈。1388年,北元后主脱古斯帖木儿被后裔也速迭尔杀害,北元政权瓦解,各部落互相攻伐。后来,北元也出现了中兴,达延汗短暂统一各部,但达延汗死后又现分裂。到了清朝时期,在清朝的打击下,林丹选择外逃并最终病死在外。而鞑靼部最终选择了归降清朝。
可以说,鞑靼部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斗争的历史。从辉煌到衰落,从分裂到统一,再到最后的归降,这一部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而明朝对鞑靼的称呼,也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