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的《拾遗记》中记载,老子《道德经》竟是
周灵王在位期间,浮提国来了两位神秘的使者。他们行踪飘忽,神通广大,有时会突然变老变年轻,有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让朝中大臣们倍感神秘,纷纷邀请他们饮酒,然而都被婉拒。
两位使者言辞严肃,明确表示他们的使命并非饮酒取乐。然而周灵王却笑着说:“在我们大周朝,喝酒就是正事。无酒不成席,无醉不成宴。”使者听后怒道:“够了!我们是来帮助老聃写书的。”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这时,守藏史老子从群臣中走出,惊讶地问道:“你们怎么知道我要写书呢?”于是,两位使者便跟随老子进入大周王室的图书馆,开始了他们的编书工作。
他们的金壶中装满了神秘的墨汁,这墨汁如同漆棺椁的黑漆一般漆黑浓稠,洒在地上会立刻凝固成黑色的小石块。在这墨汁的助力下,他们协助老子完成了《道德经》的编写。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用金丝绳将书稿再次记录,并小心翼翼地藏在玉函之内。
随着金壶中的墨汁逐渐耗尽,两位使者毫不犹豫地刺破心口,以鲜血为墨继续写作。当蜡烛油灯耗尽时,他们又凿开头颅,以脑浆为膏点亮灯光。在这种近乎疯狂的坚持下,他们完成了煌煌十万言的《道德真经》。
书虽写完,但两位使者却已筋疲力尽。老子看到这一幕不禁心生怜悯,提议为他们炖些鸭血猪脑汤补充体力。两位使者却笑着拒绝,并从怀中掏出丹药,涂抹全身,伤口瞬间消失,二人恢复如初,然后告辞离去。
老子在审校书稿时感叹神人的神奇,但也认为他们写书时废话太多。于是,他亲自挥毫删繁就简,将十万字删至五千字才满意。老子翻阅着精简后的《道德经》,微笑称赞:“这才靠谱嘛!五千字刚刚好,这下,谁都看不懂了。”
这个故事并非讽刺老子,如有误解纯属巧合。实际上,这个故事来源于《拾遗记》中的记载。这两位神秘的使者以生命为笔,以鲜血为墨,与老子共同创造了一部传世之作《道德经》。他们的精神与毅力令人敬佩,而老子的才华与智慧更是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