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
一、教学目标
走进黄土高原,倾听安塞腰鼓的心跳。通过本次教学,我们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背诵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段落(如第12至第16自然段)。理解并掌握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塑造文章的语言节奏和诗意美感。
2.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和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深入理解安塞腰鼓的生动场面及其象征意义。借助视频、朗读和批注,深入体会黄土高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豪迈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所震撼,领悟作者对生命力量的赞美,以及对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将放在分析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深入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而教学的难点则在于理解文中抽象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以及安塞腰鼓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展示
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震撼表演视频,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观感,点燃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安塞腰鼓为何如此震撼?它与黄土高原的文化有何关联?”
2. 整体感知(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完成自主阅读任务:划出描写“场面、鼓声、后生、舞姿”的句子,标注修辞手法。同时梳理文章结构:从表演前的安静,到表演中的舞动,再到表演后的寂静。小组讨论文中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的作用。
3. 语言品析(20分钟):重点分析文中的排比与比喻句子,感受语言的节奏与动感美。反复朗读第7至第11段,强调重音、停顿和情感起伏,感受语言的铿锵气势。
4. 主题(1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安塞腰鼓的“力量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作者为何说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生命力。总结升华: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5. 拓展延伸(5分钟):进行仿写训练,用排比句式描写另一种传统艺术(如舞龙、京剧),模仿课文语言风格。同时引发文化思考:“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安塞腰鼓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生动板书设计
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教学要点:
安塞腰鼓
+ 结构:静 → 动 → 静
+ 修辞:排比(气势)、比喻(形象)、反复(情感)
+ 主题:生命力量 · 文化符号 · 精神自由
五、作业布置与落实
1. 背诵第12至第16自然段,并摘抄3处精彩的赏析批注。
2. 以《观××表演》为题,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丰富教学资源推荐
为了增强教学体验,我们推荐以下教学资源:
1. 视频资源:黄土高原安塞腰鼓表演实录,真实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 音频资源:课文配乐朗诵,突出语言节奏的变化。
3. 参考资料:提供与安塞腰鼓及黄土高原文化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深入理解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