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杀功臣为何唯独放过徐辉祖?而且后世
《明史传》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洪武诸功臣,惟徐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让人不禁思考。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诸多功臣中,大多数因种种原因被杀或贬斥,唯独徐达的两个儿子得以保全。
为何徐达和他的儿子徐辉祖能够幸免于难?有人认为是徐达的忠诚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确实,徐达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自二十二岁起便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其忠诚与才干为朱元璋所深知。但背后的故事远不止此。
朱元璋因担忧自己死后,子孙无法压制这些功勋卓著的叔叔伯伯辈,几乎将开国功臣全部清除,包括后来的李善人等人。徐达却因其出色的表现,让朱元璋无法找到诛杀的理由。
有人说是因为“胜旗楼”,使朱元璋对徐达产生了深厚的信任。实际上,徐达背后长疮,生命垂危,无需朱元璋赐死。而徐达死后,朱元璋对徐达的子孙厚赐,甚至将几位女儿嫁入好人家。其中,徐辉祖之所以幸免于难,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有一个身为燕王妃的姐姐。
徐辉祖与燕王妃之间的关系引人关注。虽然历史并未明确记载他们是否一母同胞,但根据历史推断,徐皇后与徐辉祖同年去世,年龄相差显示徐皇后年长徐辉祖。民间传说徐达的糟糠之妻因乱说话被处死,可能是徐皇后的生母。但二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亲密,可能正因如此,徐辉祖在触怒朱棣时得以幸存。
考虑到徐辉祖的父亲徐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朱棣不可能不顾及这层关系。在徐辉祖与朱棣关系紧张时,朱棣并未对徐辉祖施以重罚。至于徐辉祖的后代,史书记载仅有一个儿子徐钦。
徐钦作为魏国公的后继者,曾因与父亲相似的放纵行为被言官弹劾。然而皇帝宽宥了他,并允许他回乡学习礼仪。后来尽管他辞官回乡引发皇帝震怒而被贬为庶民,但在后来继位时恢复了爵位。魏国公这一爵位一直传承了十一代。直到弘光元年时归降清朝后传承才告一段落。或许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当年徐达的智慧和策略为子孙铺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