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忠臣黄钺不肯效忠朱棣,为什么朱棣没有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尤为突出——黄钺。他是建文年间的一位忠臣,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他的家位于常熟,那里的葛泽陂畔有一块田,虽然这块田无人耕种,但他的父亲却命令他每日前往耕作。黄钺心中更向往的是书海世界,他在劳作之余挤出时间阅读,最终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黄钺的才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在建文元年的湖广乡试中,他脱颖而出,第二年更是被誉为进士,被提拔为刑科给事中。命运似乎在此时与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古代的礼俗,他需要回到家乡守丧三年。
这三年,正是燕王朱棣与朝廷激战正酣之时。燕军逐渐占据了优势,战局对朝廷十分不利。在这关键时刻,朱棣亲自到黄钺的家乡,吊祭其父亲后,与黄钺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谈。朱棣询问黄钺关于苏州、常州、镇江三座城市哪一座在防御上最为关键。
黄钺深知这三座城市的战略重要性,他当即指出镇江的地理位置最为要害。他也提到了负责镇江驻守的指挥童俊是一个狡猾的人,难以让人信任。而苏州知府姚善虽然忠义有国士风范,但并非平定燕王叛乱的最佳人选。
后来,当燕军到达江边时,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命令苏州知府姚善四处招募兵马,准备进京勤王。黄钺已经看出这只是困兽犹斗,根本无法扭转乾坤。
黄钺的判断准确无误。镇江指挥童俊直接投降了燕军,而姚善的勤王军队尚未就绪,南京城就已经沦陷。为了自保,黄钺选择了跳水自尽。当朱棣得知他在朝中并未出太多力时,决定不再追究,他的家人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黄钺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忠诚与背叛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智慧与勇气的故事。他在读书与耕作之间找到了平衡,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在关键时刻,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朱棣指点江山,虽然最终未能挽救朝廷的命运,但他的忠诚和才智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保持智慧与勇气,才能为自己和家人谋求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