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的梦想
在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室内,我首次触摸到古籍残页的那一刻,指尖被纸张特有的质感酥麻感所包围。修复台上,暗褐色的卷页如沉睡的蝴蝶般轻轻颤动。老师傅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不足半片指甲大的纸屑,仿佛正在银河中打捞失落的星辰。我领悟到,有些梦想的种子,在千年前的尘埃里才能生根发芽。
莫高窟的洞窟内,仿佛回荡着时光的呼吸。在158窟的涅槃佛前,我目睹了历史长河中剥落的小小金箔,它们就像是溅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修复师张爷爷教我辨识不同朝代的补纸,他指着唐纸和宋纸说:“唐纸经纬分明如织锦,宋纸则如流云般舒展。”他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在经卷上游走,仿佛在触摸那些抄经人温暖的掌纹。深夜伏案的修复师们,用现代的光照亮古人留在暗处的指纹。
去年修复《金刚经》残卷时,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缺失了一个关键的“心”字。在显微镜下,我对比了上百种敦煌写经笔迹,终于在黎明时分找到了答案:缺失的笔画藏在卷轴背面的衬纸里。当这个“心”字在宣纸上重新完整呈现时,我仿佛看到了伯希和劫掠经卷时震落的尘埃,此刻在我的修复刀下重新归于沉寂。
古籍修复室里总是弥漫着楮树皮浆的清香。午休时分,我喜欢翻阅敦煌遗书,其中五代僧人在经卷边缘写下的“今日大风,抄经手僵”让我哑然失笑。这时我会惊觉,自己正与千年前的历史呼吸同频共振。就像王贞白所说“读书不觉已春深”,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光阴会在拼合残片的瞬间变得如蜜般甜美,让断裂的文明重新焕发生机。
曾在故宫实习的那个冬天,我跟随师傅修复《千里江山图》。当陈旧的石绿在宣纸上重新展现为青翠的山峦时,我领悟到修复并非让时光倒流,而是让永恒在破碎处生长。就像敦煌壁画中那些永不褪色的朱砂,我们的双手捧起的不只是文明的碎片,更是时间的舟楫。我们修补的这些星辰,将在人类的长夜里继续闪耀,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