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鸟案当事人出狱
一、闫啸天的出狱
2014年,闫啸天因非法猎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在服役期间,因表现良好,他获得了三次减刑的机会。经过8年10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在2023年5月27日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回到了河南辉县的家乡。
踏出监狱大门,闫啸天首先前往的是奶奶的坟前,为她上坟,以此寄托哀思。家中,父亲闫爱民早已准备好欢迎的横幅,粉刷了房屋,并设宴邀请村民共同庆祝。对于未来,闫啸天表示要先适应社会,再考虑创业的方向,同时他坚定地表示要成为一个感恩社会的人。
二、案件回顾:掏鸟案的波折
2014年的暑假,闫啸天与同乡王亚军不慎掏取了两窝共16只雏鸟并进行了售卖。经权威鉴定,其中14只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另2只也属于隼科动物。此案一审判决后,两人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而后,河南省高院在2019年再次驳回其申诉。
三、案件中的争议焦点
1. 量刑争议:闫啸天的父亲一直认为判决过重,甚至质疑“是否比人贩子判得还重”。
2. 事实认定争议:有专家对掏鸟数量提出质疑,指出燕隼一窝通常不超过5只,而司法鉴定却认定猎捕了12只燕隼,引发对证据的真实性的讨论。
3. 公众普法意义:此案成为法律界野生动物保护的典型案例,也揭示了公众法律意识的薄弱之处。
四、案件的后续影响
1. 对当事人家庭的影响:在闫啸天服刑期间,家庭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经济负担。其父曾试图通过自曝行贿的方式翻案,但最终未能如愿。
2. 社会影响:此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促使河南当地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村民对于“掏鸟”等行为的法律风险认知有了显著提高。闫啸天案成为司法实践与公众认知冲突的代表性案例,持续引发对野生动物保护量刑标准的热烈讨论。
五、当前状态(截至2025年)
至今,闫啸天出狱已有两年的时间,他并未再公开涉及任何法律纠纷,生活逐渐走向低调。关于此案的争议并未完全平息,部分法律学者和公众仍在呼吁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