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上朝要是迟到了怎么办?
在当下社会,上班族每日打卡已成为生活的常态。当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想象古代官员们是如何打卡上班的,不禁让人产生诸多好奇。在交通与科技尚未发达的古代,他们是如何确保准时到岗的呢?迟到的后果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脚步,探寻那些遥远的故事。
摸黑去上朝,是那些古代大臣们的日常。以上朝为例,皇帝五更时分(相当于现今的5点到7点)升殿,而大臣们则需提前两小时步行前往皇宫。除了年岁已高的一二品官员享有特权,可以骑马或坐轿子赴朝外,其余官员均需徒步前行。
路途中的艰辛,不仅仅在于漫长的步行,更在于那漆黑的夜路。在明清时期,大臣们上朝的路上是不允许点灯的。这不仅是为了方便夤夜出入,消弭火患,更是因为曾经有官员因路黑而失足跌落河中丧命。
明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因害怕迟到而踏上了赴朝之路。冬季的寒冷和路滑让他步履维艰,一路小跑却最终失足跌入御河。冰冷的河水与厚重的官服使他无法自救,最终酿成了悲剧。
对于古代官员而言,严格遵守规定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其中,“清、慎、勤”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勤”便是要求他们按时上班下班。历史上对于官员迟到的惩治是非常严苛的。
不同朝代都有各自的处罚措施。例如,唐朝时期,官员迟到会受到夺俸等处罚;明朝时期则更为严格,缺勤一天就要挨板子,每满三天罪加一等,达到二十天则会被杖打一百大板。清朝时期,更有一位翰林因连日缺勤而被下旨革职留任。
尽管处罚严苛,但古代上朝的时间并不会因为个人的迟到而延长。退朝后,官员们还需回到自己的岗位继续履职。清朝时期规定官员的下班时间,春夏季四点下班,秋冬季三点下班,与现今的八小时工作制颇为相似。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个朝代的“上班族”,都要面临迟到的风险。古代官员们的工作生活并不比我们轻松,他们也要在严格的制度下努力打拼。而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的工作机会,遵守规章制度,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