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职务:骠骑大将军出现于什么时候?
武散官,这一官职自西汉起便存在,历代都有所沿袭。到了宋代,它更是跃升至从一品的高位,成为武官的最高阶。在政和年间,武官的官阶有所变动,最高官职改为太尉,其下则分别用大夫、郎为官职名称。金朝设有骠骑卫上将军这一职位,正三品下,位列武官第十一阶,到了元朝则升至正二品,成为武官的第三阶。但到了明朝,这一官职被废除了。
在武帝时期,武官的等级制度十分严格。大将军位居第一,是全军的总司令。紧接着的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然后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对于那些立有大功劳的高级军官或重臣,常常会授予大将军或骠骑将军的称号,以示尊重。但实际上,这些职位更多是皇帝的高级顾问或代理人,并不一定掌握实权。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曾为卫青恢复大将军一职,为霍去病设立骠骑将军一职,这两个职位皆在三公之上。
大将军这一封号在战国时开始出现,是将军的最高封号。当时多由贵戚担任。其具体的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等等。除了骠骑大将军的职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的大将军均在三公之上。
说到大司马,其实这是汉武帝废太尉后设立的职位。到了光武帝时期,大司马又恢复为太尉,成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也就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在东汉时期,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为三公。
再来说说大司农这一职位。在秦朝时,它被称为治粟内史。到了景帝时期,更名为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更名为大司农。在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大司农的职责仅限于保管物资。而在两汉时期,大司农主要负责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
武散官及其相关官职在中国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变迁。从西汉的始置,到宋代的地位提升,再到现代的逐渐淡化,这一官职的演变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和军事制度的演变。而那些在历史上担任这些职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和功绩更是为这些职位增添了浓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