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灭大顺之战的起因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背景
在煤山帝缢死的悲剧发生后,王朝的阴影之下,多尔衮迅速召集王公大臣商讨大计。满洲的智囊们深知李自成威望日增,认为此时正是挑战的时刻。多尔衮虽对李自成心生敬畏,但更明白清军的潜力与机遇。他清楚记得清军曾三次未能攻克北京,而李自成却以一战之力便拿下京城,这显示出其智勇双全和起义军的强大战斗力。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范文程这位清朝大学士提出了深入中原的策略。尽管李自成坐拥百万之众,纵横无敌,但范文程认为连战连胜之下,其士气虽旺,骄傲情绪亦可能滋生。他知道骄傲是兵家大忌,而多尔衮此刻出兵,恰可破此骄兵。他强调了多尔衮出兵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洪承畴作为例证。洪承畴作为明朝降将,长期与起义军交战,深知农民军的战术特点。他告诉多尔衮,尽管李自成的战斗力强于明军,但在面对清军的骁勇劲旅时仍显不足。洪承畴的建议让多尔衮下定决心出兵中原。
于是,多尔衮率领满洲和蒙古八旗的主力以及汉军八旗的全部兵力,再加上明降将耿仲明三王的兵马,声势浩大地出征了。他们选择了洪承畴建议的路线,不走常规的山海关路线,而是选择了西路,经过蓟州、密云等地直扑北京。全军轻装简行,只带必需品,精兵在前,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李自成大军于北京。命运的转折来得突如其来,出征仅第六天,他们遇到了派来的乞降使者。多尔衮在接到消息后改变了策略,决定率师向山海关进发。同时命令留在后方的红衣大炮火速运往前线。正是这一决策的转变,才使得山海关发生了那场决定入主中原的大血战。这场战役的背后充满了策略、勇气和决心,是历史的一次重要交汇点。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大决战中,多尔衮的军队充满了期待与紧张。他们知道,胜利将为他们带来无尽的光荣与权力,而失败则可能意味着一切的终结。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准备为了心中的信念和皇族的荣耀而战斗到底。这场战役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