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也有软肋,一首凤阳讨饭歌,击倒明朝中
朱元璋:铁石心肠背后的软肋
穿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五百多位皇帝中,朱元璋无疑显得尤为另类。这位乞丐出身的皇帝,比其他人更彻底,他是唯一一位从南打到北的皇帝,也是反腐倡廉最为坚决的皇帝。但被誉为“铁石心肠”的朱元璋,其实也有他的软肋。
洪武二年,为了感恩家乡,朱元璋下诏以家乡临濠建中都。集全国大量的名材、工匠、军士、民夫等近百万人,共同营建这座都城。洪武四年的那次凤阳之行,他逗留了九天,主要是为了考察工程进度。到了洪武八年,他的逗留时间延长至二十六天,一方面是为了检查中都城的建设情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祭祖。
当时,朱元璋甚至入住“皇城内兴福宫”,这似乎在预示中都城即将完工。一切看似顺利,但当他回到金陵后,却突然降下圣旨,停止凤阳中都城的兴建。这一出乎意料的转变,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问题?
原来,在凤阳期间的两件事情,让这位铁血皇帝的心绪不宁。一是有人报告称,中都城中的工匠似乎对他有所不利。竟有工匠通过风水手段,在皇宫殿脊上制作木制的鬼怪,上面刻有一些符号和咒语,企图在朱元璋入住后制造混乱。这一事件让朱元璋大为震怒,处死了一批工匠。
另一件事则是流传在凤阳大街小巷的《凤阳歌》。他原以为打下江山、衣锦还乡后,会在父老乡亲面前风光无限。但现实却是家乡变得更加贫穷,乡亲们开始疏远他。这首《凤阳歌》,尤其是那句“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让朱元璋感到家乡人对他的失望和不满。
原来,朱元璋的软肋,是他的家乡情结,也是他的面子和尊严。这首《凤阳歌》让他感觉像是被家乡抛弃,伤心和绝望之情难以言表。既然凤阳的家乡人并不欢迎自己,那又何必在这里停留?于是,朱元璋选择了放弃即将完工的凤阳中都城。
这个决定背后,展现了一个铁血皇帝对家乡、对名利的复杂情感。也许对于朱元璋来说,面子和尊严比任何实际的物质都更为重要。而这首《凤阳歌》,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