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了之后,为何司马懿没有攻打蜀汉呢?
深究三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后期的历史主线无疑是蜀魏之争。这场较量,实质上是司马懿与诸葛亮这两位巨擘在学识、军事、兵法等领域展开的巅峰对决。他们二人的交锋,让人联想到战国时期和秦末时期的诸多传奇人物组合,如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末时期的楚汉争霸。这些传奇人物虽各有千秋,但难分伯仲。想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可以跟随风趣网小编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
历史是残酷的。在这场博弈中,只有一个胜利者能够崭露头角。庞涓因陷害孙膑而身死,项羽因自大狂妄而乌江自刎,诸葛亮则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五丈原。而在这些故事中,有一个引人深思的疑问: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十七年,司马懿没有趁机讨伐蜀国呢?这背后又有何玄机呢?
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曹魏朝廷对司马懿的防备。从曹家的先祖开始,司马懿就在为曹魏效力。曹操这位识人无数的英豪早就看出司马懿心怀大志,因此在临终前特意嘱托要盯防司马懿。后来曹丕的儿子上位,也遵循先祖遗训,只有在战事危机时才重用司马懿,而在和平时期则会以各种理由罢免他。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司马懿亲自率军灭蜀,就等于主动放弃掌握军政大权,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司马懿是不会去做的。
在诸葛亮死后,蜀军大将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虽然姜维的才能和智谋不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但他毕竟是诸葛亮亲选的继承人。姜维对魏国发动的北伐次数更多、更为凶猛。姜维还联合了吴国,共同对抗魏国。东西两线的受敌加上蜀汉的数次北伐,使得魏国失去了部分土地,司马懿也无暇顾及主动灭蜀的事宜。
正是蜀吴两国与魏国的频繁战争,为司马懿在魏国的军政中积攒了人脉。这也为他后来发动高平陵兵变时没有任何意外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懿这种老谋深算的人物最终实现了天下尽归司马家族的壮举。这段历史充满了战略智慧与人心较量,值得我们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