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被包围的时候,为何齐国没有主动救援呢?
在战国纷争的年代,魏国的将领率领大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发出了求救信号,齐王立即派遣了将领和军师,率领军队前去解救赵国。军师孙膑深思熟虑后认为,魏军的主力集中在赵国,魏国本土必然空虚。他提议带兵攻打魏国的大梁都城,迫使魏军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
当魏军途径桂陵这个战略要地时,又遭遇了齐军的截击,几乎被打败。这场战役运用了包抄敌人后方来迫使其撤兵的战术,被后人称为军事策略中的经典之作。
在公元前354年的一次大战中,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无力抵抗,而魏国也疲惫不堪。这时,齐国响应赵国的求救,派出了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的救援队伍,共计八万兵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攻击方向的选择成为了关键。
起初,田忌打算直接攻打邯郸。但孙膑认为,解围不能硬碰硬,而应该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建议利用魏国的主力集中在赵国这一机会,攻打魏国的大梁都城。如果成功占据交通要道并袭击其空虚之地,魏国必定会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孙膑的计谋得到了验证。魏国匆忙回师救援,而齐国军队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点桂陵设下埋伏。由于魏军的疲惫和疏忽,大败而归。赵国的危机也因此迎刃而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方式来解救赵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重要的战略之一。
这种避实就虚的战术被历代军事家所欣赏和传承。孙膑的智谋不仅体现在对大局的把握上,更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准判断和处理上。他深入了解人性与心理,知道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一战术至今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成为智慧和策略的象征。
孙膑的计谋不仅挽救了赵国的危局,更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谋。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他所使用的战术和策略,也对后世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