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什么 为什么施利芬计划是一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无疑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引发了周边老牌强国的警惕与敌意,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四周列强林立,战略地位极为不利。德国一统后,其参谋本部开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可能的全面欧洲大战。
普法战争期间,德军总参谋长老已预见到了可能面临的两线作战风险。他提出先击败相对较弱的俄国,再集中力量攻打法国的“先东后西”战略。后来的总参谋长却选择了相反的“先西后东”战略,即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计划的核心在于追求精确的速度。施利芬认为,德国土地广袤,想要取得决定性胜利难度颇大。尽管西线的法国陆军被誉为世界上最强大,但如若从比利时借道进军,将有可能迅速击溃法军。然后,德国可以转头对付装备落后、动员缓慢的俄国,从而取得完全胜利。
1914年战争爆发,德军迅速突击比利时,两天内攻入布鲁塞尔。德军未能预见法国溃败军队的顽强抵抗,法军力量集中于马恩河一线。俄国的战争动员未能完成就投入战场,迫使德军抽调部分兵力回防东线,从而在马恩河创造了奇迹,使德国陷入败局。
纵观整个施利芬计划,它依赖于极短的解决战斗时间、比利的进军路线以及俄军的参战时机。然而战争环境瞬息万变,这些因素并未按照施利芬的计划发展。虽然施利芬计划未能成功,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在速度和战略方面的卓越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事实上,施利芬本人并未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一战前就去世了。但施利芬计划却贯穿了整个一战。许多学者将责任归咎于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认为他的指挥失误导致了德国的失败。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和战场的变幻莫测,让一个十年后的总参谋长去执行一个十年前的计划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和不理智的决定。尽管如此,施利芬计划所蕴含的速度制胜思想影响深远,从这个角度看,施利芬无愧于被尊称为战略之父。他的战略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