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的《五经公理》名词汇阐明_释义_《五经公

奇闻怪事 2025-04-26 21:39www.168986.cn生活小妙招

《五经公理》的词汇阐明与释义:源自孔颖达的经典之作

在唐朝初期,由于诸多经文本存在着诸多差异,对于经文的解读更是因人而异。为了统一儒学的观点,唐太宗决定召集经学巨匠孔颖达,对经籍的经文进行一番整治。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他年事已高但仍然精通统治纲要。整个编撰工作由当时的经学名家分头进行,最后由孔颖达统一整理成集。

在儒学中,“义”是对诸师本文的阐明,“疏”则是对本注的阐明。从汉代开始,经学家对诸师的解释既有“义”也有“疏”,但章句繁多、儒学流派众多,造成了思想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孔颖达针对周易王弼注、尚书孔安国注、诗经毛传和郑笺、礼记郑注以及左传杜注进行整治。

孔颖达在整理过程中,并没有南北之分,实际上是以南学为主。他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即以所选的注文为基准,对其进行解释和阐明,即使其他版本中可能有更好的解释,也不会轻易改变。这种原则体现了他的整治经文的手法以及统一思维的方式。

经过孔颖达及其团队的整理,注疏被编定为180卷,命名为《五经公理》。此书在高宗永徽四年(653)被颁布,成为此后儒生谈经、应考的权威标准。从此,东汉以来诸家的纷争得以平息,儒学思想得到统一。

唐太宗还命令颜师古校正经籍本文。颜师古将“五经”的各种版本收集后,写成了《五经定本》,解决了经籍本文差异的问题。唐末文宗启成两年(837),郑覃对包括“五经”在内的十两经进行校正,改正了颜师古的错误,并刻成“启成石经”。这些举措标志着隋唐经学的发展趋向是从汉学向宋学的过渡。

孔颖达的“疏不破注”体现了其保守的汉学风格,与这一发展趋势并不完全契合。他对注疏进行了阶段性的整理和归纳,为经学新阶段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他的经典之作《五经公理》不仅统一了儒学的观点,而且为后世经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上一篇:暖春剧情介绍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