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曹操大军压境 东吴大多数官员为何会要求投
今日,风趣网的小编带大家深入探究一次历史上的南下征战。当曹操在北方稳固了地位之后,他挥军南下,锐不可当地进军。荊州的刘琮不战而降,这一举动不仅让曹操占据了荊州这片肥沃的土地,更是获得了荊州的水师,实力大增。随后,曹操水陆并进,号称八十万大军挥师江东。面对如此强大的曹操,东吴的文武百官却陷入了恐慌,许多人都主张向曹操投降。
那么,为何东吴的大多数官员会选择主张投降曹操呢?让我们来细细剖析其中的三个主要原因。
从利害权衡的角度来看,投降曹操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曹操是一个深谙人才之道的实用主义者,他任人为贤,这一点深入人心。想当年,关羽投降曹操时,受到了怎样的优待?封官赐宅,赠予宝马赤兔,更在离开时豁免。这种对人才的重视,让东吴的官员们看到了投降后的可能前景。更何况,荊州刘琮投降后,其下的许多官员都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这更让东吴的百官相信,投降曹操是明智之举。
从道义正统的角度来看,投降曹操等同于归附朝廷。在古代,投降也需要名正言顺。曹操作为朝廷的代表,四处征伐,他的行为符合所谓的道义正统。东吴的百官在投降曹操时,可以理直气壮。比如蒯越和傅巽等人劝刘琮投降时,他们称对抗代表天子的曹操是对国家的叛逆,不如顺应天意投降。而张绍等人劝孙权投降时,也指出曹操挟持天子以令天下,若东吴抵抗则名不正言不顺。
实力差异也是东吴官员主张投降的重要原因。在三国乱世中,军事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曹操统一北方后,其实力已经远超东吴。他获得的荆州水军更是如虎添翼。与曹操相比,孙权的军事实力确实逊色不少。这种实力悬殊的差距让东吴的百官心生恐惧,因此主张投降。
东吴的百官在面临曹操大军压境时,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主张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是他们对形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利益的权衡考量。历史的发展总有其必然性,而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也能从中汲取到许多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