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京官,为什么不愿意坐轿子?
在清朝的辉煌时代,尽管许多制度沿袭前朝,但在礼仪细节上,仍有些许独特的变革。比如说那至高无上的“天子”,他的威严更加凸显,臣子们则被称为“奴才”,仿佛身份更加卑微。而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有一个显著的改变就是轿子的大规模应用,这似乎也暗示着老百姓的地位在悄然间又降低了一些。
轿子,作为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在清朝时期,轿子的使用变得极为普遍。在初期,由于人们对坐轿子的观念尚未转变,以及坐轿子需要花费较多的银两,许多官员选择骑马或者步行。尤其是那些秉持着节俭之道的官员,他们宁愿走上一小时的路程去上班,也不愿花费冤枉钱去坐轿子。
清朝对于官员乘坐轿子的规定相当严格。在京的所有官员不得乘坐显赫的八抬大轿,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乘坐四人抬的轿子,而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乘坐两人抬的轿子。尽管有这样的规定,但真正愿意坐轿子的官员并不多。他们更愿意选择步行或者骑马,这不仅是因为可以节省坐轿的费用,还因为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清朝官员的俸禄并不高,尤其是对于那些品阶较低的官员。他们的收入远不能支撑他们坐轿子的费用。一般的轿夫一年的工钱就需要三四两白银,而最低规格的轿子至少需要两个轿夫来抬。这样一来,坐轿子的费用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并不是官员们不愿意坐轿子,而是他们的收入并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在这个时代,能坐得起轿子的官员寥寥无几。大多数官员仍然依靠微薄的俸禄生活,他们更愿意选择步行或骑马,这不仅是为了节省开支,还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出行方式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绿色出行的方式。
清朝的“奴才”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百姓的地位,但也催生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而那些坚持步行或骑马的官员,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在金钱与生活方式之间,他们选择了更为朴素和健康的方式,这是一种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