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刘封是如何死的?因何而死?
关于刘封的历史与演绎故事,想必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得以了解。《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自然存在艺术加工,其内容与历史真相往往存在差距。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一下其中的故事人物——刘封。
在《三国演义》中,刘封出场于第三十六回,身为罗侯之子,年幼时便成为孤儿,被舅舅刘泌收养。当他投奔荆州时,刘备见其人材出众,便收其为义子。这一情节虽渲染了英雄的悲壮气质,但历史记载中并无详细提及刘备收其为义子的背景与时机。《三国演义》却为读者呈现了这样的情节。随着刘备南征北战,刘封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与关羽的关系却日渐紧张。当关羽被困麦城时,刘封因与关羽的恩怨未救,间接导致了关羽的死亡。这无疑加深了刘备对刘封的怨恨,最终赐死刘封。于是,在《三国演义》中,刘封的死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但在正史中,刘封的出身与演义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刘备收其为义子时并未有子嗣,因此演义中关于因关羽反对而与之结怨的情节并不存在。刘备对刘封的培养意图未必没有。可见,历史中的刘封也有着杰出的武艺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他的战绩受到广泛认可。他的命运却在一次战争中发生了转折。在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坚守上庸而非出兵援助关羽,这一决定虽然有其战略考量,但也间接导致了关羽的死亡和荆州的丢失。这样的决策使他受到了刘备的怨恨和怀疑。孟达的投降更是加深了这一矛盾。最终导致了刘封的悲惨结局。他的死因复杂而深刻反映出三国时代的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多变。总体来说,《三国演义》中对刘封的描述有其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也能反映出历史的某些真相只是角度和细节上存在差异而已。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小说时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命运与选择同时也更能领略历史的魅力和。之后,魏文帝派遣了督率与孟达等将领率领的军队,悄无声息地袭击了东三郡。孟达写信试图劝降刘封,然而刘封却坚定拒绝了他的提议。不久之后,由于上庸太守申耽与其弟申仪的背叛,刘封的军队大败,三郡失守,他被迫逃往成都。
在《三国志·刘封传》中,刘封抵达成都后的境遇被详细记载。当他站在刘备面前,先主责备他的侵陵行为和对孟达的欺辱,以及未能出兵援助关羽的过失。刘备并未立即决定处死刘封。毕竟刘封虽有欺辱孟达的行为,但也有其监视和牵制孟达的责任,并非造成孟达叛逃的唯一原因。至于未能出兵援助关羽,也有其特殊背景。刘备虽然责备他,但并没有下决心将其处死。
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站出来发表了意见。他担忧刘封性格刚猛,未来在刘备去世后难以控制。他的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毕竟此时刘备年近六旬,而继承人刘禅尚年幼。诸葛亮的这番话,最终促使刘备下定决心赐死刘封。
在正式的历史记载中,刘封的死亡确实显得有些冤枉。从他自杀后刘备“为之流涕”这一举动来看,刘备内心是知道刘封有些冤枉的。军令如山,刘备也有不得不杀的理由。刘封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领袖的陨落,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剧。他的命运与蜀汉的兴衰、与刘备的决断、与诸葛亮的智慧紧密相联,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段引人深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