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把61岁的苏东坡贬到海南,苏轼后来为何原谅

奇闻怪事 2025-05-21 09:01www.168986.cn生活小妙招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带来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的世界。

在那无愁无仇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位智者曾言:“吾上可陪君王,下可陪黎民百姓。眼前所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悦生随抄》)。历史的长河中,变法的辩论一直伴随着朝廷的更迭。随着时光的流转,这场变法之争逐渐演变成党争的漩涡。变法成为升官的杠杆,支持变法则得利,反对则失利,无数人在变法的旗帜下谋求政治前途。历史的车轮在司马光的上台与章惇的交替中滚滚向前,推动着北宋这艘大船缓缓驶向衰败的深渊。

苏轼,尽管反对某些变法主张,但对于那些真正利国利民的政策,他仍然坚定支持。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因此被放逐,然而当王安石下台后,两人的友谊却愈发深厚。他与司马光虽有相似的政治观点,但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他却上书指出新法中个别条款的重要性。苏轼以事实为标准,判断变法的对错、长短、优劣,而不是站队以求政治利益。

他既不被变法派所容,也不被反对派所认可。变法派当政时,他受到排挤;反对派当政时,他也受到打击。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谪。无论境遇如何,他都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对于曾经欲置他于死地的同僚,他不记仇,人家得势时,他不卑躬屈膝;人家失势时,他也不落井下石。他总是记得人家的好。

苏轼与章惇年龄相仿,年轻时曾是好友,但因改革的推进而分道扬镳。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复行新法并报复反对派。他不仅对已故的司马光施以严厉的打击,甚至动员少皇帝对司马光的坟墓进行挖掘和鞭挞。这种卑劣的手段实属罕见。由于苏轼曾明确反对过变法,同样被章惇归为反对派并受到打击。苏轼被贬至惠州,担任宁远军节度副使。尽管环境恶劣,他却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他开荒种地、手抄金刚经、钻研烹饪等等,还不断创作出佳作。在惠州时,他作诗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即使被再贬至遥远的海南昌化,他也未曾放弃生活的乐趣。

世事难料,元符元年(1100年),宋哲宗早逝,新君继位后变法派再次失势,章惇也被贬至雷州。他的跌落至人生低谷时,其子章援去探望父亲并拜访苏轼时倍感忐忑。他担心老师会记父亲的仇。然而苏轼回信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淡如水般的情感没有怨愤和仇恨。苏轼认为他与章惇四十年的交情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他还记得当年章惇对自己的诤言相劝。这就是苏轼的做人原则不忘人家的好。

宋代孙宗鉴的《东皋杂录》记载了一件趣事在元祐初年东坡显赫一时之时有一个曾经对他进行过残酷折磨的狱官每次见到他都支支吾吾满脸惭色。对于这样的人苏轼从不放在心上但对方每次都这样表现让苏轼决定给他讲个笑话:一条蛇咬死了人被追捕按律当死蛇申诉说自己能治病可以赎罪便赦免了它后来牛和人都用治病救人这一理由为自己辩解大怒责问他们何黄之有他们只好回答有些惭惶而已狱官听后脸红地笑了起来苏轼不计前嫌用一段笑谈原谅了自己的仇人。苏轼的仕途坎坷备受打击但他总能雍容大度一笑泯恩仇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