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真的全怪赵括吗?
长平之战背后的英雄与悲剧
今天,奇闻网的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长平之战的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历史巨战,探寻背后的故事。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决定天下大势的一场战役,更是秦国横扫六国的起点。残酷的战争中,有人英勇胜出,也有人悲壮落幕。这场战争成就了武安君,使其成为战国第一名将,也令另一个人遗臭万年,他就是赵括。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了后世眼中的“纸上谈兵”。事实真的如此吗?对此,我持不同看法。
我们不能将一场战争的胜败归咎于某一个人。赵括的失败,真的全是他的责任吗?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关注到另一个人——赵王。作为国家的实际掌权者,赵王在决定任命赵括为主帅时,必然与朝中大臣有过深入的商议。
赵括是名将之后,自幼熟读兵书,武艺超群。对于这样的名门之后,朝中大臣对他肯定也有所了解。如果赵括真的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际作战经验的人,那么朝中大臣又怎会轻易同意他担任主将率军出征呢?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赵括并非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相反,他是一个优秀的官二代,满腔报国热情。他自幼便与父亲讨论军事案例,才华出众。而且作为军事世家的公子哥,他也必然跟随父亲上过战场,真刀地历练过。
赵括的失败也受到了当时赵国局势的影响。当时的赵国已经内外交困,赵王决定更换主帅,虽然其中有秦国的挑拨,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对这场战争已经失去了信心。赵括出征时就已经面临着必败的局面。
赵括在被围困的四十多天里,赵国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营救措施。如果当时赵国积极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其他国家出兵,或许赵括不会那么快失败。而且,在明知军中断粮的情况下,赵国也没有想过补充粮草,这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另一个重大因素。
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绝境,赵括依然代领士兵奋力突围,最终被乱箭射死。在我看来,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虽然负有重大责任,但也不能因此就将他定性为“纸上谈兵”的庸才。他确实存在自身的问题和经验上的不足。但作为统帅倾国之兵来打决死之战的统帅,他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客观看待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才对。对于长平之战,赵国那令人扼腕的败局,其中蕴含的观点引人注目。他以一种独特的见解剖析了这场战役,将其归结为“一股戾气”。这股戾气源自何处?又如何影响战局呢?
年轻人熟读圣贤之书,或是研究兵书战策,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他们梦想着能够统帅百万大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种英雄气概固然让人钦佩,久而久之,这种虚骄之气渐渐滋生,酝酿成一股强烈的“戾气”。一旦他们得志,便容易忽视现实情况,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宏图伟业。在他们心中,似乎只有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听见,其他声音都会被忽视。这股戾气像是一股狂暴的风暴,席卷了他们的内心,使得他们不顾一切后果地勇往直前。真正的战场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局势的复杂性常常令人措手不及。缺乏深思熟虑的决策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股戾气虽然充满了强烈的斗志和决心,但也可能成为年轻将领们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需要在追求理想的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谦虚的态度,才能真正成为一代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