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储存的粮食为何还能重新发芽呢?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以农立国,无论君王百姓,对粮食与土地之重视皆显而易见。“广囤粮”之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河姆渡文明时期,我国粮食储藏之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七千年左右。学者们于河姆渡遗址之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保存完好之稻谷,挖掘之时,其色泽竟似新鲜之谷,令人叹为观止。
在河南之地,一段关于隋唐粮仓之传奇故事令人瞩目。其中,含嘉仓更是创造了粮食储存之奇迹。始建于隋炀帝杨广时期,其即位之初,便广设仓库,大力储备粮食。含嘉仓之修建始于公元605年,位于洛阳市近郊,因战略意义重大,历时十数年方告完成。历经数次扩建,其面积达到43万平方米,堪比天安门广场之大,遂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
史书载,公元750年,含嘉仓之粮食储量已占全国粮仓总储量之近半。南宋时期,因政权势微而迁都临安,含嘉仓遂被弃置。然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考古队在洛阳发现此千年粮仓。经多次发掘探查,发现含嘉仓共有网格状排列之仓窖287座。
在160号仓库中,竟发现部分保存完整之粮食。虽外观略显泛黄,然取出后第二天竟发芽。后经洛阳农业机关培育,这些地下封存千余年之稻谷竟如新鲜谷物一般生长结果,令人称奇。
赞叹古人之聪明才智与科技发展之余,人们亦不禁好奇,何以使这些谷物得以完好保存千年之久?经历史与地理学家研究,发现含嘉仓选址极科学。地处洛阳高地,土质干燥且远离地下水位,不易受湿气侵袭而发霉。修建含嘉仓仓窖之时,工人们讲究颇多。地窖挖掘后,会用火烘干四周土层以防潮湿,底部先铺草木灰再铺木板。储存粮食时,采用分层存储之法,用两层草席夹一层谷糠将粮食分隔,以防“一粒米坏一锅粥”及过厚稻谷层发热。
更有意思的是,人们还会在每个仓窖上方种上一棵小树苗。若小树苗发黄,则提示下方粮食可能出现问题。正是这些巧妙的设计与保护,成就了含嘉仓“储粮千年而不腐”之奇迹。此真乃古人智慧与科技结晶之体现,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