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姜维为何都不断的进行北伐呢?
在不北伐的情况下,季汉的未来堪忧,灭亡的命运难以避免。北伐虽然困难重重,却也有可能为季汉带来一线生机。如果拿下长安、战胜合肥,将重新洗牌天下格局,搅动宇宙风云。
首次北伐的形势实为极佳。当时的陇西尚未经历战争的洗礼,民心不稳,疑兵之计的成功与三郡叛魏,让朝野震动,明帝惊惧。这种形势对于北伐极为有利。想象一下,诸葛亮的军队自祁山而来,尚未爆发大战,陇右五郡已失其三,太守东逃,关陇地区惶恐不安。
如果没有街亭的失误,如果能再胜一场,魏国君臣是否还敢固守长安?吴国是否会再次北上合肥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这些都是未知数。王业不偏安,这是《诸葛亮传》中高频出现的语句,在影视剧中被解读为口号、洗脑工具,但事实并非如此。由南向北克复中原的艰难超过出川扫清六合,诸葛武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勇气与才智令人敬佩。
作为万代臣子的典范,诸葛亮的举动让人们对司马仲达的所作所为显得不那么反感。关于丞相的批评也不无道理,例如穷兵黩武等。但自古名君圣主谁没有几分穷兵黩武?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赫赫功业不也是在万千白骨之上建立的吗?对于诸葛亮的北伐目的,有人说太过功利,远不如丞相那么纯粹。或许这是为了继承遗志而自保。但北伐对蜀国来说势在必行。失去了荆州的蜀国困守四川,必须对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人口,得到士族的支持。因此诸葛亮必须要北伐牵制曹魏的发展,否则蜀国将加速灭亡。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提拔之人也必须要北伐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继承丞相的遗志。他在魏国的地位和待遇无法与蜀国相提并论。北伐虽然艰难但他却必须做出此决定以此立足朝堂实现价值赢得尊重对师恩对诸葛亮的感情使他不会背弃北伐行动而选择投奔魏国进行畏首畏尾的安逸生活。因此无论困难重重北伐都是诸葛亮和姜维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