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包公到底长什么样的 他真的是一个黑脸的人
探寻真实包公形象:超越戏剧与影视的传奇
对于许多还未深入了解包公形象的读者,接下来,我们将带您走进包公的世界,揭示这位历史人物的神秘面纱。
提及包公,想必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那首熟悉的旋律:“开封有个包青天,辩忠奸。”这是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它伴随着我们认识了包公的形象。在戏剧舞台和影视作品中,包公通常呈现为黑面、额头有月牙的形象。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真实的包公,并非我们所见的黑脸形象。据史书记载,他的面色微黑,但并非如戏剧中那般炭黑。在包公祠二殿的石碑上,刻有一幅包公的画像,他面目白净,五冠端正,眉目清秀。这位历史上的青天大老爷,实际上是一个眉目清秀的白净书生。
包公,即北宋时期的包拯,出生于咸平二年,庐州合肥的一个官僚家庭。少年时代的包拯便刻苦读书,修身养性。直至宋嘉佑元年,五十八岁的包拯上任开封知府,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秉公执法,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在那个时候,老百姓告状需要通过门牌司转达,而这些中间环节常常刁难百姓,使得许多有冤情的百姓不敢报官。包公上任后,果断打开开封府的大门,让百姓直接到大堂之上报案,这一行动使他深得民心。
包公的传奇案件众多,《铡美案》便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例。这个案件中,包公的深明大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被传诵至今。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包公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个黑脸形象。
他的形象之所以在戏剧和影视作品中被塑造成黑脸、额头有月牙的形象,一方面是为了与代表奸臣的白脸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凸显他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精神。这样的形象塑造,传达了一种、朗朗乾坤的形象,使包公成为了正义和公正的化身。
包公的形象不仅仅是他在历史上的表现,更是人们对他正义、公正精神的寄托和赞美。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真实的包公形象,探寻他的传奇故事,感受他的正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