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会选择曹叡继位?
继位之谜:曹丕与曹叡的父子情深?
遥想公元226年的洛阳,曹丕返回都城,自此之后,他放下了手中的剑,不再出征沙场,而是选择在深宫之中享受片刻的欢愉。生活似乎与他开了个玩笑,仅仅五个月后,他便身患重病。此刻的曹丕,内心充满了无奈与焦虑,他不得不召集四位大将军——镇军、中军、征东及抚军大将军,共同辅政,辅佐他的儿子曹叡继承大统。后宫的淑媛和昭仪以下的女眷,各自归家。不久后,曹丕离世,享年四十岁。
关于曹叡的继位,外界众说纷纭。难道仅仅因为曹丕在临死前才将曹叡立为太子,就证明他们之间没有深厚的父子情深吗?
事实并非如此。曹丕选择曹叡继承大统,实则经过深思熟虑。若他早有此意,必定会早早地将曹叡培养为下一代君主。曹丕曾在选世子时犹豫不决,但最终选择了曹叡,这表明在曹丕心中,曹叡是有一定优势的。甄氏的死,使得曹叡因母亲获罪,从平原王被贬为平原侯。这段经历无疑加深了曹丕与曹叡之间的隔阂。
曹叡在母亲去世后,认了郭后为母。心中的痛楚难以消除,这也使得他对曹丕的感情并不深厚。在曹丕去世后,为了拉拢大臣,曹叡甚至不顾曹丕生前的规定,进行封侯。更为令人无奈的是,在曹丕葬礼上,曹叡以盛夏时节天气太热为由,未为父亲送葬。这些举动都表明,曹丕与曹叡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
那么,曹丕心中是否更倾向于他的儿子曹礼呢?或许是的。他一度想立京兆王曹礼为太子,但这只是因为他没料到自己会早逝,只能无奈选择曹叡。甄氏的存在,成为了他们父子之间的隔阂。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疏离,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
曹丕与曹叡的父子关系复杂而微妙。他们之间的情感疏离、隔阂和矛盾,都在历史的漩涡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这一切,都让我们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不禁让人继续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