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SMAX室内卫生间效果图的制作流程

平面设计 2025-03-05 00:32www.168986.cn平面设计培训

亲爱的狼蚁SEO的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室内卫生间效果图的制作流程的教程。由于时间紧迫,我使用了许多现成的模型素材,但我相信你们也能感受到制作的魅力和挑战。现在,让我们开始这个充满创意的旅程吧!

我们先在纸上画出草图,交给客户确认后开始正式制作。浴室的建模是第一步,我们先绘制墙壁的曲线轮廓,然后使用extrude工具添加体积。接着,我们将模型转为editable poly,使用cut工具切割出窗户和门。天花板和地板则是由简单的平面和方块物体组成。

接下来是添加细节的部分,我们为墙面添加了木块拼接的纹理。位于墙面腰线位置的金属托架也是通过曲线绘制轮廓并使用extrude工具挤出体积的方法制作。按摩浴缸的建模同样简单有趣,我们创建一个plane平面,使用extrude工具挤出缸壁和缸底,然后用chamfer工具斜切拐角。制作水流注入浴缸的波纹时,我们先创建一个平面,增加subdibisions细分等级,使用Paint笔刷变形工具创建出环状的波浪。

在地毯的建模中,我们在顶视图用曲线绘制出地毯的轮廓,然后添加Vray Fur进行修改。其他模型的制作方式基本类似,主要是通过曲线或多边形的方式完成。

在纹理部分,场景中的模型具有各自独特的材质。我们不需要展开UV,只需使用Vray材质即可。背景材质如果没有HDRI,可以使用VrayLightMtl灯光材质中添加.jpg的方式代替,以获得柔和的室内照明及反射效果。玻璃窗则是使用了Max自带的一张图,我们只需添加上窗框的蒙板,调整窗扇间隙的颜色。

在照明方面,我们使用了多种灯光。包括Directional Light命名为‘SUN’,两块大块的Vray面光灯分别放置在浴室两侧的窗户和门上,还有六盏Omni泛光灯放在天花板模拟灯池的间接照明效果。日光部分则使用了高角度的标准Directional Light,投射锐利阴影。我们还专门在窗户上放置了一盏Vray面光灯,用来照亮室内场景并模拟天空散射光线的照明。

整个制作过程虽然复杂,但每一步都充满了乐趣和创意。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教程,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们一起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室内卫生间效果图吧!在Vray light的照耀下,探寻细分采样之艺术

在渲染的海洋中,我们航行于灯光与噪点的交织之间。使用Vray light时,细分采样等级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采样等级设定为65,以此来消除灯光产生的噪点,确保画面的纯净与和谐。

的另一面是,高的细分度也意味着更长的渲染时间。如果硬件稍显不足,我强烈建议谨慎选择细分采样率,以免陷入无尽的等待。

让我们转向YOmni泛光灯,模拟那灯池中的璀璨光芒。用Omni light替代Vray light,模拟天花板灯池的光线衰减效果,可以使渲染速度得到提升。如何模拟日光灯那独特的分段效果呢?答案简单而巧妙:在吊顶与天花板之间每隔1米设置一个方块,光与影便在此交织出理想的景象。

本例中,我使用了六盏经过实例复制的Omni light,光线纯白无瑕,强度恰到好处,阴影则采用Vray shadows进行渲染。在Vray的助力下,室内外的效果得以完美展现。

在渲染之前,准备工作不可或缺。我会首先确认材质参数的细分度。对于反射和折射通道,如果其值小于1,那么我们需要增加细分度,以消除可能出现的噪点。25至50的细分适用于大多数材质,而对于合金、黄金、不锈钢等特殊材质,8至12的细分则更为理想。增加细分度会延长渲染时间,因此需要在时间和质量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接下来是测试渲染阶段,通过观察模型与材质的整体效果及位置,我们可以大体了解照明和材质的表现。虽然使用Vray进行灯光渲染测试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但通过合理的优化设置,我们可以提高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效果可能略显粗糙,但却能让我们对整体的光线布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还要确保光线畅通无阻。例如在本例中,背景平面曾阻挡阳光,解决此问题只需取消该平面上物体接收和投射阴影的选项即可。这就是细节之美,每一个步骤都关乎最终的效果。

最终的渲染参数设置是我多次摸索和实践的结果,适用于大多数的室内场景。而在Photoshop中进行的颜色校正和辉光效果处理,更是为画面增添了一层神秘而温馨的氛围。

回顾整个流程,从设置灯光到最后的色彩调整,每一步都是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这就是3DSMAX室内卫生间效果图的制作流程。不知你是否已学会?但愿它能给你带来启示和帮助!在渲染的旅程中,愿你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上一篇:优秀网页首屏页面的7种设计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