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能夺嫡成功?邬思道功不可没
在二月河所著的某书中,描述了四皇子如何成功突破众皇子的竞争,最终问鼎皇权的故事。这一情节在民间传说中有着多个版本,其中,《童林传》甚至以评书的方式讲述了民间豪杰如何帮助四皇子稳固江山的故事。
回望历史,几乎每位成功的帝王背后都有军师的身影,他们为帝王勘破迷雾,指明方向,奠定其位置。如曹操身边的谋士群体和刘备麾下的诸葛亮,皆为主帅危局之时出谋划策,助力其夺得天下。
四皇子胤禛的背后也有一批文人武将的辅助。尤其在八王夺嫡、势力胶着的时期,他们需要一些眼光独到、深思熟虑的高人来破局。邬先生便是这样的高人。他洞悉老皇帝的心思,明白执掌棋局决定权的心理动态。他的每一步谋划都暗含深意。
康熙帝执掌大清王朝数十年,深谙帝王之道。他害怕战国时期灵王或商纣王的故事重演,担心自己会被儿子夺权落个悲惨下场。他对身边的黄带子阿哥既疼爱又畏惧,既希望他们放弃夺嫡之心,又想从中挑选出德才兼备的人继承大统。
嫡长子是康熙帝与已故皇后所生的儿子,他对这个儿子充满溺爱。这位太子却未能如康熙帝所期望的那样成才,这一点朝野皆知。当胤礽出痘时,康熙帝放下朝政,全心全意看护儿子,展现了一位慈父的形象。太子愈久愈骄纵,与群臣距离渐远,而其弟们的成长却越发显著,太子的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尽管父子关系多年深厚,废太子并非易事。邬思道建议保太子,既表明四爷并无自立山头的野心,又展现了其兄弟情深、不忘旧主的忠义。这一建议体现了韬光养晦的宗旨,以不争的心态隐藏实力。相比之下,佟国维则未能读懂帝王心术,鼓动八爷等人大张旗鼓争储,结果却给康熙帝敲响了警钟。最终是那些不露锋芒、勤勉政务的皇子笑到了最后。康熙帝自十四岁亲政以来的擒逆、平三藩、、亲征葛尔丹等壮举令人赞叹不已,而几个儿子的本事虽大却难达其父十分之一。最终,不露锋芒的雍正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