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犯了法,为何诸葛亮却选择了无视呢?
在《三国演义》中,他的角色或许只是配角,但在真实的历史舞台上,他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集团的核心谋士之一,深得刘备的器重与喜爱。他就是法正。
建安初年,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法正和他的老乡孟达一同来到益州投奔,然而当时的刘璋并未重用他们。尽管法正有着卓越的才华和眼光,他的官职始终不高。与法正交情深厚的益州别驾张松,两人共同认为刘璋难以成就大事。
当张松鼓励刘璋与刘备结盟以共同抵御外敌时,他派遣法正作为使者前往与刘备联络。法正趁此机会劝说刘备攻打益州,并写信劝降刘璋。法正的计策使刘备成功占据了刘璋父子经营多年的益州,为他日后建立蜀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占领益州后,刘备对法正的才能更加赏识,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被赋予重任,在外统领都城的防卫,在内则被视为主要的谋士。此时的法正,权势达到了顶峰。
法正的性格中有一些让人难以忽视的特点。他有些小心眼,甚至可以说是睚眦必报。他滥用私刑,擅自杀死了几个对他不满的人。这种行为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和抱怨。有人向诸葛亮告状,称法正在蜀郡的行为过于强硬,要求诸葛亮向刘备报告法正的罪行,以遏制他的行为。
诸葛亮对此有着独到的看法。他回应说,在过去刘备身处公安的时候,四周强敌环绕,进退两难,是法正辅佐刘备成功夺取益州。法正如同刘备的翅膀,使他能够展翅高飞。这样的功劳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不能禁止法正按照自己的性子行事。
尽管诸葛亮为法正辩解,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法正的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孙盛所言,作威作福可能会导致家破国亡,纵容宠臣违反法律是扰乱政纪的根源。或许诸葛亮真的应该劝劝法正,或者是劝劝刘备,让他们明白在功业与法制之间需要取得平衡。毕竟,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事件和人物共同推动的,而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保持清醒和明智的判断力,是每一位领导者都需要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