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案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与审美
通过朗读,使学生沉浸在诗意的语言中,感受其美感。学习如何多角度、按顺序生动地描绘景物,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强化表达。
2. 思维与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深入理解景物特点,激发联想与想象。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感悟春天的青春活力与奋斗精神。
3. 文化传承
结合古典诗词,如《春夜喜雨》《江南春》,进行对比阅读,深化对“春”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知语言的美感,通过朗读传递情感,如春风的“抚摸”、春雨的“斜织”。
掌握“分镜头式”的写景技巧,如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细致描绘。
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描写来构建立体的春景。
挖掘“赞春”部分的深层含义,理解春天与生命力的紧密关联。
三、教学过程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品味春天的形态
1.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春”字的篆体字形,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生命意象。播放《春天在哪里》音乐或朱自清的《春》配乐朗诵,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春天氛围。
2. 整体感知
初读:自由朗读,梳理文章结构,划分“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并梳理出五幅春景图。
精读:聚焦“春草图”,通过对比朗读(如增添或删减某些词汇),体会动词的精准和细腻描写。
3. 小组合作
小组内分析“春花图”,虚实结合的手法,如“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
第二课时:感悟春天的精神
1. 赏析
春风图:结合句子“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讨论通感修辞的运用。
迎春图:联系“一年之计在于春”,理解作者对人们勤劳春天的赞美。
2. 拓展迁移
对比杜甫的《春夜喜雨》与课文,古诗与散文在表达春意上的异同。
进行仿写训练,选择“夏雨”或“秋风”,运用多感官描写完成片段写作。
3. 情感升华
讨论文中比喻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的深层含义,理解其背后的哲学内涵。
四、作业设计
基础层:摘抄文中的精彩比喻或拟人句,并赏析。
拓展层:以“校园的清晨”为题,运用多角度描写完成一篇300字的写景短文。
实践层:拍摄一组春日景物照片,并配文,模仿课文的语言风格。
五、设计亮点
融合多学科:将篆字、古典诗词、音乐等元素融入散文阅读,增强课程的与广度。读写结合:通过朗读、对比、仿写等活动,实现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驱动:以春天的美好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理解文化、感悟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