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公车腐败:张居正所乘轿子内含一厨一
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中,公车一直是身份的象征。官员们的代步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从最初的牛车,到马车,再到轿子,直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他们开始乘坐汽车。那时,汽车两旁的踏板上,站着两名手持盒子炮的保镖,威风凛凛。
为了遏制公车腐败,历代王朝都会通过颁布《舆服志》来规范官员的公务用车。早在西中元六年,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车使用规定就已经出台。这些规定详细而严格,体现了不同官员的等级差异。比如,车厢两旁用于遮蔽尘土的屏障,其颜色和装饰要根据官员的品级来定制。平民只能用青布车盖,而高级官员则可以使用皂布或皂缯覆盖,这种“冠盖云集”的场景,与现今官员开会时豪车云集的感觉颇为相似。
尽管各王朝有明文规定,但公车腐败的历史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懿公让宠鹤乘坐高级官员的轩车,结果在北狄攻击卫国时,国人竟然要求让鹤去抵抗敌人,最终卫懿公亲自迎敌,兵败被杀。还有一位都御史鄢懋卿,居然残忍地使用十二位女子抬轿。
明朝的首辅在返乡奔丧时,所乘的轿子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据说需要三十二个轿夫来抬,轿内设施豪华,甚至有客卧套间、厨房和卫生间,还有两名小僮在轿内侍候。这样的轿子甚至比现在的一些十七座考斯特都要庞大。
在古代,官车完全由官员本人支配。都城范围广阔,大臣们上下班乘轿时,轿夫需要替换,于是班乘大板车随后跟随。养一乘轿子的年度开销竟然需要数千两银子。这足以说明古代官车的豪华和奢侈程度。
这些历史细节让我们对古代公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员在公车使用上的腐败现象,这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和滥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限制公车腐败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