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魏国都支援赵国了 韩国为何不出手援助
公元前260年,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长平展开。赵国意图速战速决,却不料在强大的对手面前,败下阵来。四十五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赵国也因此由盛转衰。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紧接着,公元前259年,秦国再次出兵二十万,直指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岌岌可危,然而在这生死存亡之际,魏楚两国援军纷纷进驻邯郸城郊,与赵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军。这场战役的转折点,不仅仅是赵国的存亡,更是战国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动。
那么,长平之战后,魏国选择支援赵国,而韩国却选择了沉默。这其中有何深层次的考量呢?韩国和魏国一样,与赵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们同出晋国,彼此间的联系可谓源远流长。在战国初期,三晋联合行动,共同对抗强国。地理位置的邻近也使得他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韩国对赵国的命运有着深深的关切。一旦赵国被秦国吞并,韩国无疑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那么为何韩国选择了沉默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韩国对赵国的沉默并非毫无理由。赵国在长平之战前的多次进攻让韩国心生怨恨。特别是在华阳之战中,赵国联合魏国进攻韩国,最终被秦国打败。这无疑加深了韩国对赵国的怨恨和不信任。韩国的实力在长平之战前后已经大大削弱。秦国的步步蚕食使得韩国损失惨重。在实力悬殊的对比下,韩国无力也无心去支援赵国。与此韩国选择了自保的态度,对于秦国和赵国之间的较量保持中立。
而对于魏国来说,虽然也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具有支援赵国的实力。在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中,魏国选择了支援赵国,与秦军展开殊死搏斗。这场战役后,各国都趁机收复了被秦国攻占的疆域。
韩国在长平之战后对赵国的沉默并非毫无理由。历史的恩怨、实力的悬殊以及自身的生存考量都使得韩国选择了自保。而魏国则在实力和战略的考量下选择了支援赵国。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曲折和变数,而这些背后深层次的考量无疑为我们揭示了那段历史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