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在长平之战后为什么还能吊打燕军?原因是
历史的浪潮不断涌动,时光的长河奔腾不息。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穿越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重温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公元前251年,经历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的燕国,意图大举入侵赵国。战争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燕军一败涂地,主将被杀,被俘,甚至被对方一路追回了本国,最终只能尴尬求和。
这一戏剧性的事件,让燕国成为了战国后期的一大笑柄。人们常常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燕国的境况。
在战国七雄中,虽然齐、楚、韩、燕、赵、魏、秦并称,但它们之间的实力差距却十分悬殊,就像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间的差距一样巨大。燕国在七雄中的地位,类似于法国在五常中的角色。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地盘最小的国家最弱,但事实并非如此。韩国虽然地盘小,但地处中原腹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而且,韩国继承了春秋霸主的部分遗产,在冶炼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韩国之所以给人以弱小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它离秦国太近,而且恰好挡在了秦国的东出之路上。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燕国到底有多弱。
当时,燕王决定攻赵,是受到了燕相栗腹的蛊惑。栗腹前往邯郸为赵王祝酒归来后,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他认为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了,现在正处于极度虚弱期,可以趁此机会出兵占便宜。
这位老兄似乎对数学不太擅长,或者脑子不太灵光。尽管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青壮年,但仍然比燕国强得多。
在农耕时代,人口代表着生产力,也体现着国力。《史记·货殖列传》称燕国“地踔远,人民希”,即燕国地处偏远,虽然土地广大,但人口稀少。与其他六国相比,燕国的人口基本只有其他国家的一半甚至更少。即使赵国损失了近50万男丁,但其绝对人口数仍远超燕国。更何况两国军队之间存在巨大的质量差距。赵国人本性骁勇善战,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更是让赵国军队如虎添翼。相比之下,燕军则一向被视为积弱的代表。当初面对秦国大军时燕国曾被迅速占领全境。因此当栗腹撺掇燕王攻赵时乐间极力劝阻他深知燕国的实力不足以与赵国抗衡。
然而燕王君臣并未听取乐间的忠告执意要对赵国动武。最终的结果从燕军的配置中就可见一斑赵军已经大规模推广灵活机动的骑射技术而燕军还在沿用春秋时期的战车战术。燕国的将领也显得力不从心此次攻赵的统帅是栗腹和卿秦两人完全不知名燕王自己也亲自上阵应对。而赵国方面则派出名将廉颇出征。
结果毫无悬念廉颇率领赵军在鄗地彻底击败燕军的一支领军者栗腹被杀;随后他们发挥强大机动性优势转场至代地击溃另一股燕军俘虏主将卿秦;其后赵军更是像狼狗追兔子一样追杀燕军500里直至深入燕国腹地实施了反包围。最终之前信心满满、牛气哄哄的燕王不得不求和彻底失去了对抗赵国的念头。从此战来看燕国堪称七雄之耻。它之所以能存在数百年其实并不是自身实力所致而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一方面各方需要燕国在东北守住华夏国土抵御游牧民族;另一方面大国均衡原则下秦、魏、楚等国对燕国鞭长莫及也绝对不允许赵、齐两强独吞燕国。这也正是当初齐国占领燕国后面临各国一致施压最终灰溜溜撤军的主要原因。